工作动态

打造党建品牌(八):提升工程聚力量 搭建平台促发展

作者:管理员 编辑: 来源:  发布时间:2012-10-16

——记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基层党建品牌项目“党支部书记提升工程”

支部书记是基层党支部的带头人,也是提升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。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力开展“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工程”,通过建立和完善“培训-述职-立项-考核”四位一体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机制,全面提升支部书记素质,切实增强支部活力,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打基础,培训制度提升能力素质

选优训强支部书记是“党支部书记提升工程”的关键。政法学院针对本院党建工作实际以及支部书记特点,制定了“定期集中培训-不定期专题讲座-全时段自主学习”相结合的支部书记培训制度,全面提升支部书记素质。

每年9月份,学院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,围绕 “党支部工作内容和方法”、“党建实务知识” 、以及“如何增强党支部工作活力”等内容,邀请党建工作专家开办讲座,对支部书记及支委进行系统培训,使其全面把握支部的性质、任务和自己的职责、作用,锻炼其综合素质和能力。在定期培训的基础上,学院根据实际情况,举办各种专题讲座,对支部书记进行强化培养。个人自学则是通过给党支部书记指明或发放各种学习资料,要求支部书记自主自觉学习,为党支部书记创新性开展工作创造条件,使学生党建切实做到“贴近学习、贴近生活”、教师党建切实做到“促进工作、推动发展”。

通过培训,学院党支部书记及支委的党员意识进一步提高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,真正在师生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。

求实效,述职制度强化过程管理

建立定期述职制度,实现支部书记全过程管理,进一步增强支部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是政法学院“党支部书记提升工程”的又一个关键。

以一个学年为周期,政法学院党委要求支部书记进行三次述职,学年初述职主要陈述本年度工作思路和举措,学年中述职主要总结前期工作和布置下一阶段工作,学年末述职主要对本学年支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。党支部书记述职的内容要包括支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、支部组织建设情况、党员队伍建设情况、支部工作创新情况等。支部书记述职后,支部全体党员按照“满意、基本满意、不满意”三个层级对支部工作进行评价。通过述前准备、述职、民主评测和述后整改四个环节,来建立一套不断完备的支部建设管理模式,促进支部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。

政法学院党委力求通过支部书记述职制度,对支部书记进行全过程管理,使支部书记能够主动思考工作、积极完成工作、全面总结工作,实现支部工作有目标、有举措、有效果。

抓特色,立项制度搞活形式内容

政法学院党委较早提出了支部工作立项制度,要求支部书记每年在年初述职后,根据本支部实际情况,组织支部向学院申报1-2个富有针对性、实效性和创新性的支部建设项目。

目前,立项制度已在政法学院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了明显作用。行管系教工支部书记李荣娟博士,以行管教工支部为基本班底,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湖北大学博士义工队,组织了60余场大型公益活动,“博士义工进社区、情系居民大课堂”活动被评为湖北省2009年十大志愿服务示范项目,博士义工队先后获得了“武汉市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”、“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功勋岗”、“武昌区十佳爱心妈妈集体”等光荣称号。在今年的立项工作中,各支部书记已围绕提高支部凝聚力、增强党员意识、加强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,组织支部向学院党委申报了主题教育、理论研讨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、参观学习等5大类20余项主题建设活动。

2010年,政法学院党支部立项制度作为典型案例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推广,题为《创新党支部活动载体的探索与实践——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党支部活动载体案例》的汇报材料入选了《全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案例选编》。

明奖惩,考核制度形成监督机制

构建“党支部书记考核机制”,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和奖惩。每学年末,学院对支部书记的工作进行考核。政法学院党委制定了详细的支部书记考核评分标准,从政治立场、道德品质、知识储备、工作能力、工作态度、工作作风、廉洁自律等7个方面对支部书记个人素质提出具体要求。同时,从支部组织建设、支部思想建设、支部作风建设、支部制度落实、支部两个作用发挥等5个方面,对支部书记工作实绩进行考核。此外,对支部书记个人或者支部工作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,进行加分奖励。

通过明确的考核制度,政法学院党委对支部书记进行了严格监督和管理,进一步明确了书记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第一负责人,增强了支部书记的责任感。

党支部书记素质工程,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推进“创先争优”活动和“五个基本”、“七个体系”建设,进一步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、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的有效手段。该工程力求使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,并以自身良好的素质,影响和带动支部全体党员发挥先进作用,推动支部创新和跨越发展。